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股市波動,不如睇睇書,散散心
事後孔明式的建議,除非你天性極度樂觀或習慣以無限加時作為投資原則,純粹揸正股賭單邊真係一件好危險既事。防守性再高的股票還是會跟著大市向下,更無奈是反彈力度還要比別人來得弱。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We're going to win this war not by fighting what we hate, but saving what we love!"
但話分兩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到父母有自己的個人興趣,而不是只會上班和監督他們,立體感立即強了很多,而且可以看看父母怎樣分配時間,益處也不少。
![]() |
三代同遊南丫島(此圖與本文完全無關) |
入正題,在家庭和工作以外以外,基本上我一世人只有音樂、閱讀、電影和運動四大興趣。難得地近期我在當中都有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音樂,骨子裡我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搖滾支持者,從柔情的ballad到很重型的death metal也有我喜歡的樂隊和歌曲,近年還聽多了一點bebop類的爵士樂。
最近數月,我多聽了一種音樂種類,甚至說得上是著迷了。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女孩變變變
好像剛剛還是一個小嬰兒的阿女,現在已經十七個月大了。
![]() |
玩到累要坐坐的阿女 |
聞歌起舞,快步走,爬高爬低不在話下,更有趣是愈來愈懂得和別人溝通。未肯開口講,但其實已經識得聽,懂得利用點頭和擰頭表達好唔好。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兒童繪本分享系列 - 關於死亡 (《不要命的死神》)
今次想介紹的是繪本《不要命的死神》第一和第二集,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在2010年的作品,中文版由三之三文化在2017年出版,兩本皆是由游珮芸翻譯。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累積財富的習慣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 |
再來一張深圳公司的相片。 根據這本書的調查,生活在這些高級地區的家庭未必真係咁有錢。 |
註:以下內容全都是我在維基百科看到關於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的資料,如果維基百科是錯的話,那麼我對該書的理解也不大可能是對的了。有機會我也會看該書的。
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兒童繪本分享系列 - 認識和欣賞自己 (《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
這本《做一個機器人,假裝是我》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內容,只是一個懶惰的小男孩,對於每天的功課和家務感到很厭倦,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機械人代替自己去做這些麻煩的事情(機械人也只是買一個現成特價貨,而不是自己發明,他長大後應該做不了Tony Stark)。而整個故事便是他向這個機械人介紹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好讓機械人可以扮他。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接受真正的自己 (《正常有什麼好,不正常,更好!》書評)
作者Dale Archer是一位在美國執業的心理醫生,他看到愈來愈多人過度使用情神科藥物,及看不過社會上吹捧所有人都應該有著一套正常心理標準的風氣,他開始在網站和電視公開地宣揚他的信念和解答人們的問題。
Dr. Archer的理念很簡單,就是我們要接受真正的自己,而非“正常”的自己。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超效率時間整理術》讀書筆記和時間管理的真理
近日剛看了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漫畫書,作者是日本人池田曉子,封面上的宣傳字句寫上“常常一回神,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的人!必讀!”。對啊,我就是這種人,我就是被這宣傳字句吸引了而把這書借回家。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我是價值投資者 (利佛摩《獨步股壇》筆記)
![]() |
睇得明呢個表既係天才,我話既 |
雖然我曾經完整地讀過幾次Intelligent Investor和One Up On Wall Street,巴菲特的年報也是每年必讀。但實不相暪,在我進行投資決定時,影響最大的是科斯托蘭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內的市場雞蛋論。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從Outliers看家庭對下一代的影響
講少少背景先,Malcolm Gradwell是一位學者,更加貼切是一位極度賣座的作家和講者。他善於用講故事的方法和顯淺的文字,利用社會學的研究結果去解釋社會現象。而Outliers顧名思義便是關於一些很突出的人,作者解釋outliers之所以咁突出並不單是個人先天聰敏咁簡單,家庭、社會甚至祖先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好,入正題,就講家庭因素。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教壞人的童話
![]() |
近排夜晚都讀呢本書俾阿女聽,講左幾個故事真係覺得唔對路,價值觀完全錯誤。書內幾乎每個故事都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每人也要不顧一切和王子公主結婚,然後就幸福快樂大團圓。當中直接了當,全無交代,權力就是王道。
以下舉幾個精彩的例子,大家自己領悟。請注意唔係我專登簡化,本書入面就係咁直接。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再談孩子的閱讀興趣
非常好彩,直至現在阿仔依然很喜歡看書,每晚睡前必需和他伴讀兩本小書,熄燈後還要再多講一個故事他才願意乖乖訓覺。因為睇得多,定時定候都要去圖書館補倉,如果剛借了一些他十分喜歡的書籍,更會由早到晚都捉著我們講俾佢聽。
閱讀必須有趣,才能建立興趣
阿仔都會睇卡通電視和電影,但每日不可缺少的還是睇書,去旅行都要專登帶幾本俾佢睇。我相信事必有因,能夠令到阿仔去到三歲半都依然以睇書為最大興趣,我們自少培養當然有關,但另一方面選書也是一大重點。
相信不少父母也會留意到很多兒童故事最後都有一些小貼士,總結一下故事內的道理、教訓或智慧。我們都講過不少這類故事,初頭我都會粗略咁講下那些小貼士,,但後尾發現唔對路,連我作為一個負責講故事的大人都覺得那些小貼士好鬼煩,強烈地減少我下次再講呢本書的興趣。
好簡單咁講,如果日日做完《愛‧回家》之後,都有條友同你回顧一下今集有咩小智慧,你諗下呢件事係幾咁難頂。
自少訓練填鴨,唔係呀化?
另一方面,我真係唔想咩都幫小朋友消化再餵俾佢食。首先如果本書有一些深奧的道理,真係超越左一個三歲小孩可以理解的能力,我強行講解只係事陪半功,大家都辛苦。如果書本既程度選擇適中,讓孩子自己領悟,唔係更好咩?其實,我只想建立孩子的閱讀興趣,並不是想追求可以即時見到的回報,他喜歡那個故事便已經足夠了。
![]() |
長谷川義史 - 秘密 |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唔夠時間?定係唔夠決心?
第一是這本書太厚太重,帶佢出街簡直係自討苦吃,而我的黃金讀書時間正是返工放工的搭車時間,如果可以分上下兩冊甚至上中下三冊會方便很多。
第二是這書太多關於道德和宗教的爭論,我唔清楚那個年代的俄國人民是否真的這麼喜歡討論神,但每當我在深夜時份讀到這些部份,也倍感疲勞,眼睛一合上便進入夢鄉。
我自己好清楚,唯一不可當成籍口的是不夠時間。試想下自己在家中無無謂謂浪費了的時間,用那些時間睇幾多書都得。偏偏自己就係拎住部電話睇那些其實唔駛追得咁緊既網上財經新聞,看那些其實唔係咁好睇既電視節目。
我重好記得,四年前既一次朋友聚會,談到新一年的目標﹝呢個情節老土到無人信﹞,我提到我既目標係睇多D俄國文學,《罪與罰》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正是我當時的最終目標,數年間也看了幾本較短的作品,《罪與罰》舊年睇左,今年終於下定決心挑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睇左小半已經知道自己功力不足,最多只能做到了解劇情,當中那些充滿深度的討論,對我實在太深奧。但係無所謂,已經捱到最後一部,重差百零頁,點都頂埋佢。今次睇唔明,過幾年再挑戰過。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大前研一Off學,事隔四年的回顧
大前研一咁講:要有計劃地安排休閒生活,否則很容易不知不覺便渡過了假期,重新工作後亦完全沒有充電後的感覺
我的實況:未結婚前的週末基本上是全部活動也會預先計劃好的,結婚後生仔前的情況也還是不錯的,總是會找一些新的地方和新的餐廳,但現在有些時候是週末訓醒食完早餐也未決定那天做甚麼,的確會有不知不覺便渡過了假期的感覺,然後在星期日的晚上便變得十分驚恐。
大前研一咁講:對於真正有興趣的東西,應全情投入,並以親身參與為終極目標
我的實況:老實講我已經盡力去維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但可能我自小養成的興趣實在太多,現在最死守的只有閱讀和看電影,其他例如音樂和運動,已經完全放棄。換個方向諗,回到過去問剛中學畢業的我最大的興趣是甚麼,我會說是寫program,而我後來亦以此為職業直至現在,能夠將最大的興趣和職業連在一起,我是幸福的,但細節當中也必然存在一些痛苦。
大前研一咁講:結識工作以外,有共同興趣的終身朋友
我的實況:幾乎可以說從來沒有。音樂上曾經有數位大學同學也是喜歡同類型音樂的,但現在已經甚少聯絡了。閱讀是真正的完全沒有,完全沒有。有一個人願意陪我看了很多很多的電影,多謝老婆。如果把理財投資當成一種興趣〈雖然蔡東豪話視投資為興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那麼倒有一大班網友。
大前研一咁講:重視自己的個人思考時間和將此變成一個定期的習慣,確實地思考一些長遠的問題
我的實況:極少,完全沒有這個習慣。當自己而家做緊。
其實也有一些做得不錯的。
- 找尋自己的標準日用品,省卻日後選擇的煩惱和時間
- 在選擇休閒的地方,應前住一些沒有壓力(不要太多人)和有開放感的地方,以取得最大的休息效果,否則事後可能會更累。
- 定期前住同一個休閒地點,建立熟悉的感覺和讓小孩見証大自然的變化
- 在小孩的教育,最需要的是時間,不是金錢,培養小孩的生存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考試分數
- 父親在家庭應盡量扮演司儀的角色,讓太太和小孩多談他們的事情
- 父親需確保自己在家中的活動空間(書房),有三大優點
- 擁有自己的空間,可放鬆心情
- 安心學習,增加工作能力
- 讓小孩看到自己學習的樣子
- 第三點最為重要,可讓小孩知道父親的努力,從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及明白終身學習的需要
- 不要讓小孩成為家庭的中心,事事以他們的意願而行,否則容易養成大爺般的性格
- 多和小孩並肩散步,了解小孩的心事
- 不要教導小孩,應該協助他們學習
- 讓小孩統籌家庭活動
- 早日對小孩進行金錢教育
- 在小孩一起的休閒活動,注意以下三點,不要勉強地陪小孩
- 在充滿自然的環境,而不是過份安全的地方
- 讓小孩自由的玩,而不要過份監視及緊張
- 和小孩一起玩,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監視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off的重要性
======================================
大前研一 - Off學. 會玩, 才會成功
這是我看第六本由大前研一所寫的書,這本書有一些在他其他以工作為主題的書所沒有的生活點子,甚有意思,現記下重點以作日後參考。
- 要有計劃地安排休閒生活,否則很容易不知不覺便渡過了假期,重新工作後亦完全沒有充電後的感覺
- 將時間和金錢用於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地方,不要追潮流做一些其實興趣不大的事,浪費金錢和時間
- 在小孩的教育,最需要的是時間,不是金錢,培養小孩的生存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考試分數
- 對於真正有興趣的東西,應全情投入,並以親身參與為終極目標
- 結識工作以外,有共同興趣的終身朋友
- 找尋自己的標準日用品,省卻日後選擇的煩惱和時間
- 在選擇休閒的地方,應前住一些沒有壓力(不要太多人)和有開放感的地方,以取得最大的休息效果,否則事後可能會更累。
- 定期前住同一個休閒地點,建立熟悉的感覺和讓小孩見証大自然的變化
- 擊退憂鬱的星期一的方法
- 從週五晚上開始休閒活動,但需注要不可過度,否則影響了週末的體力。
- 在星期六進行體力形的活動,在星期日讓身心充份休息
- 在星期日的晚餐後,開始計劃未來工作的安排,但不要做實際的工作
- 重視自己的個人思考時間和將此變成一個定期的習慣,確實地思考一些長遠的問題
- 在週中選一晚進行家庭的定期檢查,和太太討論家庭內外的問題。最好在外用餐,減少事前煮食及事後清潔的壓力。不要把問題拖至週未,影響休息的心情。
- 預早安排平日晚上的活動,以免經常漫無目的地加班,及可放更多時間在興趣上
- 父親在家庭應盡量扮演司儀的角色,讓太太和小孩多談他們的事情
- 父親需確保自己在家中的活動空間(書房),有三大優點
- 擁有自己的空間,可放鬆心情
- 安心學習,增加工作能力
- 讓小孩看到自己學習的樣子
- 第三點最為重要,可讓小孩知道父親的努力,從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及明白終身學習的需要
- 不要讓小孩成為家庭的中心,事事以他們的意願而行,否則容易養成大爺般的性格
- 不要邊看電視邊食飯,破壞難得家人共聚的機會
- 享受夫妻間有個別的活動,從而增加對白的內容
- 給予太太自由和權限,讓她做想做的事,大家都會更快樂
- 確實訂立好時間的分配,和家人一起,和太太兩個人,單獨一人的時間,否則很容易失去平衡
- 在小孩一起的休閒活動,注意以下三點,不要勉強地陪小孩
- 在充滿自然的環境,而不是過份安全的地方
- 讓小孩自由的玩,而不要過份監視及緊張
- 和小孩一起玩,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監視
- 讓小孩和不同年紀不同國籍的人玩,早日認知世界的真面目
- 多和小孩並肩散步,了解小孤的心事
- 不要教導小孩,應該協助他們學習
- 讓小孩統籌家庭活動
- 早日對小孩進行金錢教育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獲益良多的富蘭克林自傳
今個下半年讀了很多好書,十二月讀了這本富蘭克林自傳,發人深省,獲益良多,絕對是佳作。
富蘭克林是美國立國功臣,參與了美國獨立史當中不少重大的事項。政治以外,他同時是一名出色的商人、科學家和作家。他亦發起了很多公益事務,成立了美國首支消防隊,建立了其中一間最早期的圖書館和賓州大學。為表揚他的貢獻,美國人日後甚至用了他的樣子來印銀紙(有趣的是作為一名印刷商,富蘭克林曾經協助印制銀紙,不知他可有想到自己的樣子最終被印在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貨幣上。)
作為一名出版商和作家,富蘭克林寫作及出版了很多文章去宣揚公共事務、科學、政策和處世之道。他的作品中最知名的是出版了廿多年的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k),包含了很多生活知識,在殖民地時期的美洲十分暢銷,書中亦加插了很多他所宣揚的處世之道。價值投資者們必定認識芒格,他的Poor Charlie's Almanack便是向富蘭克林致敬的。
這本自傳寫於富蘭克林的中晚年,斷斷續續寫了十九年,由他十多歲出身工作開始寫,可惜到最後也只寫了他精彩人生的一小部份,未有寫到他出使英法和美國獨立的部份。
有別於常見的自傳,富蘭克林在這書說了很多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和惡習,亦坦白承認自己未能遵守部份自己訂立的規條,可見他真的希望利用自身的經驗去告誡後人。
以寫作時期計算,這自傳可以分為四部份,我最喜歡第一和二部份。第一部份幾乎佔了整本自傳一半的篇幅,這部份其實是富蘭克林給兒子的家書,與其說是他的發跡史,不如說成犯錯史更貼切。當中包含了很多他初出芧蘆時所犯過的錯及遇人不淑的教訓,他描寫得甚寫實,說教味不濃,趣味濃郁。
富蘭克林相隔十三年才寫第二部,這部份寫得甚精簡,主要是分享他對宗教的感想,從不同宗教中領悟的人生規條和逐步實踐的計劃,那些規條主要是何做一個向善及更出色的人和與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甚有參考價值。
先前提到富蘭克林在年鑑中加入了不少造人處世之道,但一直也是零碎地散落在不同文章之間。在1757的他便以一短篇故事,借用了一名老人在拍賣市場解答別人關於加稅的問題,結集了大量充滿智慧和發人深省的道理,當中包含了個人修養、營商和理財之道等。這名為〈致富之路〉的短篇後來亦成為1758年的年鑑前言,也收錄了在這本書。如果大家只有很少的空閒,我建議可以花十五分鐘讀一讀這短篇,你將會獲得很多。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富爸爸,Getting Started
此書的確是一本不錯的財務智商入門書,用很簡單的手法講解了金錢的概念、金錢和工作的關係、學習財務智商的重要性、建立個人財務計劃的要點等,縱使當中的大部份概念我早已知道,但當作溫故知新也是很好的體驗。
書內很少談到實際的操作,事實上作者也清楚表明同樣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地方和所有人,我們需要用腦去想如何令錢為我們工作。相反書內提到很多理念上的東西,我們可當為富人的思考方法,很值得參考。
在我手上的這版本,第九章命名為開始行動﹝Getting Started﹞,講出了十個步驟去如何開始建立獲取財富的才能,以下簡單列出標題並加上一些個人的感想。
1. 我需要一個超現實的理由:精神的力量
我希望擁有足夠的財富,讓我可以輕鬆地生活,可以花多一點時間去陪伴家人,睇書,睇戲,聽音樂,做運動和旅行。我們一家生活需要的金錢並不多,我希望建立足夠的資產去產生被動收入去應付生活所需。
2. 每天做出自己的選擇:選擇的力量
我們每天也在做很多選擇,我認為我們要認清楚甚麼是自己的目標和甚麼對自己最重要。很多人做決定時有太多顧慮,太注重世俗的眼光,反而不理會自己,白忙了一生。
3. 慎重地選擇朋友:關係的力量
現實世界中我並沒有幾多個追求財務自由或信奉價值投資的朋友,幸好在網絡上遇到一班志同道合的網友,網友們在不同題材上的分享也很有意思,令我大開眼界。
4. 掌握一種模式,然後再學習一種新的模式:快速學習的力量
一本通書不能睇到老,縱使基本理念不變,但社會和遊戲模式會改變,改變會產生機會。發現並理解當中的改變,自然可以好一點去把握機會。
5. 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
好好地分配及使用金錢是很重要的,忙著支付賬單,忘了自己的財務計劃。回到我經常講的論點,不能控制支出,永遠不能建立財富。
6. 給你的經紀人優厚報酬:好建議的力量
這方面的經驗不多,但基本上讚成,特別是在一些買賣雙方資訊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時候。
7. 做一個「印第安給予者」:無私的力量
睇唔明呢一點,似乎係講重視回本期
8. 資產用來購買奢侈品:集中的力量
與第五點類似,借助資產的回報去獎勵一下自己
9. 對英雄的祟拜:神話的力量
十分認同這點,我們心中需要偶像,活了三十多年,我在不同時期在不同界別也有不同的偶像,是他們建立了我。最新一個偶像是Benjamin Franklin,早前在wiki睇完美國開國史後對他很有興趣,現在睇緊他的自傳。
10. 先予後取:給予的力量
你需要金錢,先將金錢給予他人,你需要時間,先將時間給予他人。很有趣的提議,還需多加思考。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財富的秘密—2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財富的秘密—1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如何讓老公變得有錢都有得學?
半桶水爸爸兩星期前逛圖書館,看見一本名為《日本貴婦都在做,讓老公變有錢的64個習慣》的書,被書名所吸引便借走了這本書。
今天終於讀完,此書確實不錯,事先聲明,它並不是一本教人省錢或賺錢的書籍,它其實是一本教導相處之道的書,所謂令老公變有錢,其實是透通一些生活習慣去間接影響老公,重點是不要令老公感到壓力或反感。
那六十四個習慣,我大致認為分作三大類。第一類是去營造一個環境令老公在不知不覺間變得上進。現代社會出現很多與世無爭和安於現狀的青年,難以推動他們去為自己的前程爭取甚麼,如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來變得富有,對他們來說並不吸引。此書作者的先生便屬於這類人士,他安於普通生活,作者便慢慢地讓他使用一些貴價舒適的日用品,令他發現富有生活的好處。另外她亦經常和孩子一起對老公的辛勞工作表示謝意,令老公確實地了解自己家庭支柱的重要性,從而令他產生發奮圖強的心,但她提醒千萬不要令老公感到壓力。
第二類是如何令老公有效地休息充電,令身心都為未來工作做好準備。當中有一些衣食住行的建議,亦有教導太太可以怎麼利用談話去為老公減壓。我認為當中重點是不要令老公有一種錯覺,認為回家後只是轉換了另一份工作,而是真正休息。這不是說完全不需要做家務或照顧孩子,而是要令他真心主動幫助,或讓他抱著一種只有我才能勝任的心去做才行。
最後一類是比較關於太太本身,例如怎樣打扮,進修甚麼及如何進修,甚至建立甚麼興趣也有提及,最終目的還是令老公更愛自己和更能夠在事業上幫助老公。
這本書真的不錯,可惜沒有老公版本,我也想睇下老公可以怎樣改變生活習慣去令家庭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