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我有今日

一早起身去跑步,拉筋的時候望下網上新聞,標普500和道指急跌蒸發全年升幅,納指破七年單日最大跌幅。然後加埋恒指日瀉數百點,騰訊不斷破底,匯控被橋水沽空一億股。世界末日到了麼?

未到既,要跌仲有好多空間去跌,反彈隨時有(只係偏偏港股無),錢財身外物,太著緊反而累事。

作為一個人類,如果經常需要以身家、收入和權力來刷存在感和令自己快樂,可能有人鍾意呢種方式,我自己就唔係咁接受呢一套。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兒童繪本分享系列 - 關於死亡 (《不要命的死神》)

以死神為題材的作品不少,隨便數已經有日本小說《死神的精確度》、日本漫畫《死亡筆記》和韓國電影《與神同行》,要數到最親切慈祥的死神當然是香港電影《嫲嫲帆帆》內的喬宏。

今次想介紹的是繪本《不要命的死神》第一和第二集,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在2010年的作品,中文版由三之三文化在2017年出版,兩本皆是由游珮芸翻譯。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利是錢學理財 - 理財五部曲

上一篇講如何透過逗利是去傳達工作和收入的關係,好了,現在有錢在手了,怎樣運用呢?

要做好財富管理,首先要知道金錢的用途,大致是以下幾類。

大吉(阿仔寫的揮春)
阿仔寫的揮春

消費 - 傳統理財智慧叫我們先儲蓄投資後消費,我認為如果沒有消費的目的,對於賺錢的決心是會有影響的。我會讓孩子利用自己的利是錢買一件喜歡的東西或零食。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利是錢學理財 - 錢從那裡來

仲有幾日就新年,先祝大家新年勝舊年。相信近日大家都忙著大掃除和準備賀年禮品吧,家中有小學生和幼稚園學生的,更可能因為提早放假而打亂陣腳,忙上加忙吧。

經歷過幾次新年的阿仔已經在期待香口的賀年食品,而阿女則學習了如何向別人做恭喜恭喜的手勢,十分有趣。


新年對於小朋友來說,除了食、玩和與親友見面之外,收取利是錢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環吧。對於絕大部分未足十歲的小孩,新年的紅包或生日的以錢代禮,這些利是錢都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超過十歲的少年開始有自己的辦法來賺錢吧)。家長大可以藉此機會向小孩傳達一下金錢和理財的概念。

首先是金錢的來源。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孩子興趣班的二三事

最近呢幾個月,太太不時都會問我,阿仔係咪學得太多野。同一時間,每次和朋友講起阿仔而家學緊咩嘢,佢哋都會問會唔會太多,明示或暗示我哋係怪獸家長。其實,在之前K1學期尾聲的家長日,我們都就興趣班呢個問題和班主任討論過。

以下係我既一些感想,閣下有意見可以說出來討論。但請緊記一點,我沒有說自己一定正確,請你也不要認為自己一定正確。


首先,講下到底學緊咩嘢,有幾怪獸。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三人世界 - 讓孩子獨佔父母的機會

話說係幾個月前,阿仔學校有一個校外親子活動,該活動是在區內一個室內體育館進行的。那天我們一家四口參加了,阿女當然咩都玩唔到,我們兩公婆便輪流和阿仔參與老師準備的遊戲,那個早上大家也玩得很開心。

校內活動的相片有其他同學仔便不貼了,這是在荃灣公園的相片
這種需要左右腳交叉式行走的設施是想訓練小朋友成為未來C朗吧?

點都估唔到,事後班主任同我老婆講,她認為我們唔應該同埋阿女一齊出席這個活動。這活動應該是我們父母和阿仔一起參與,好讓阿仔擁有一個和父母一起玩遊戲的回憶。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家長的腦科學講座

阿仔的學校在區內出名輕鬆快樂,極少功課和沒有需要家長大力協助的親子勞作。但另一方面我卻認為這學校很用心去教育家長,無錯,是教育家長怎樣教導小朋友。這令到我們更加喜歡這學校,因為相對於催谷孩子的學業成績,這學校更加著重孩子的整體發展。

早前學校便請來了一位腦科學家Ricky Chan,在連續三個星期五晚舉辦了一系列的講座,講解怎樣運用腦科學去教導孩子和談論現代教育。


第一晚的主題是專注,Ricky指出平時常見家長投訴孩子專注力不足,其實專(集中力)和注(注意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如果分唔清楚又胡亂訓練,絕對會產生反效果。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從Outliers看家庭對下一代的影響

Malcolm Gradwell的Outliers應該好多人都聽過甚至睇過,當中引述到的一月效應和一萬小時法則更是街知巷聞,仲有咩好講?呢個blog講親子,當然係講書入面提到家庭對產生outliers的重大影響力。


講少少背景先,Malcolm Gradwell是一位學者,更加貼切是一位極度賣座的作家和講者。他善於用講故事的方法和顯淺的文字,利用社會學的研究結果去解釋社會現象。而Outliers顧名思義便是關於一些很突出的人,作者解釋outliers之所以咁突出並不單是個人先天聰敏咁簡單,家庭、社會甚至祖先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好,入正題,就講家庭因素。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阿仔的暑期幼兒嬉水班

剛過去的暑假,我們幫阿仔報了屋苑會所和某泳會搞的幼兒嬉水班。一個鐘一堂,一星期兩堂,全期總共七堂,一班八個小朋友。課程簡介是籍著遊戲讓小孩產生對游泳的興趣及學習基本游泳概念。

這是他的第一個及今年唯一的暑期興趣班,其實單純地玩水唔駛搵人教,玩過一次小朋友自然會鍾意,我們主要為了兩個原因而報讀這個課程。

嬉水班相片-1
被教練拖著的那個是我的仔仔

上嬉水班的原因及成果


阿仔喜歡玩水,一年前兩歲幾我們已經和他去泳池玩。在嬉水池他會自己走來走去咁玩,但他不願意穿著任何游泳工具,例如水泡、浮板及手袖等。如果去較深水的地方,他必定如樹熊般緊抱著我。

第一個參加嬉水班的原因,就是希望他籍著教練的指導和群眾的影響去增加信心,建立安全感,令他願意穿上泳具,自己安全落水玩。

這個目標在第一堂一開始便立即達到。平時怎樣也不肯使用的手袖和浮板,一上堂便願意乖乖的使用。可能因為見到其他同學仔都係咁樣,亦可能他知道這些是他當時唯一可以倚靠的工具。

第二個原因是陪養游水的興趣。阿仔似足我們,氣管超級弱,轉天氣必定咳。我們希望可以令他愛上游水,增強肺部及氣管功能。這個希望也總算達到,課程完結已經一個多月,他閒時也會自動提出希望繼續學游水。

嬉水班相片-2
起雙飛,估佢唔到,效果竟然唔錯

上堂情況嚇破細膽家長


講下上堂情況,課程簡介是籍著遊戲讓小孩產生對游泳的興趣。我們幻想是幾個小朋友穿著水泡玩下水球水槍之類,點知現實中的課程是完全沒有遊戲成份的。第一堂熱身過後便是在池邊學習踢水,之後便是拿著浮板作一些短距離游泳,教練一個睇八個,作有限度照顧。那個位置水深一米半,我個仔就剛好一米高,我們真係睇到嚇破膽。

話雖如此,孩子發展的可能性真係無限,第二堂阿仔已經可以拿著浮板踢水游來游去,甚至可以控制前進方向。在隨後的課堂,游水的距離會增加,教練亦會讓他們感受浮在水上的感覺,亦有學習在水中呼氣。班中有些較年長的同學,教練會教他們自由式的手部動作。

嬉水班相片-3
八掛仔仲有閒情去偷望其他人

事前早作最壞打算


讓一個只有三歲的小男孩去參加游水班,其實都幾進取,事前亦有問過阿仔的意見,他願意我們才為他報名。我們亦早作最壞打算,不強求不強迫,如果上堂時情況有異或他表現反感,便放棄餘下的課堂。

事後回顧,效果都算幾好,雖然當我們一起游水,他便變回樹熊,但起碼願意穿上手袖,有些時候可以自己拿著浮板游幾步,已經是一大進步了。

---------------------------------------------------------------------------------------------------------

多謝支持睇到尾,有任何意見或感想都歡迎寫低留言,你的留言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

如果想最快睇到我的新文章,請Like半桶水爸爸的Facebook專頁或以RSS feed追蹤半桶水爸爸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阿仔轉校開學

時間唔等人,咁快就連中秋都過埋,一早一晚都有幾分秋天的涼意。

中秋節假期晨早去玩沙
中秋節假期晨早去玩沙

阿仔已經開學兩星期,在新學校的適應似乎不錯。對我兩公婆來說,沒有重演一年前開始返學頭三個月的慘況,已經十分值得慶祝。

以目前來說,由全日轉半日這個決定還是利多於弊的。太太當然勞碌了不少,腹大便便仲要湊返學放學。上課時間又只得三個鐘,好多野都唔夠時間做,完全唔可以和以往全日班返七小時比較。

轉半日班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放學後可以和他多去不同的地方,唔駛成日都困係學校和屋企兩個地方,這目的暫時也是達到了的。

另外他近日亦提起希望繼續學畫畫和游水,我們在暑假前停了畫畫班,游水則是我們給他唯一的暑期興趣班。他能夠主動提出學習興趣,我們當然感到恩惠,亦有理由相信這和他現在返半日班多了空閒時間有關,畢竟有空間才可以容納更多的東西。

剛開學數天,阿仔已經和我們說他很喜歡現在的兩位老師。他亦經常主動跟我們說校內的事情,相信他在這兒的適應也是不錯。

舊校一班十二人,現在一班廿幾人。阿仔也記得現時班中幾位同學的名稱,熟絡程度現階段當然無可能及得上舊校的同學仔,但我相信應該好快便會找到朋友仔。

轉校開校呢關總算可以當過左,幾星期後便是另一關了。

和爺爺去行山頂
和爺爺去行山頂

---------------------------------------------------------------------------------------------------------

多謝支持睇到尾,有任何意見或感想都歡迎寫低留言,你的留言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

如果想最快睇到我的新文章,請Like半桶水爸爸的Facebook專頁或以RSS feed追蹤半桶水爸爸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阿仔的第一個暑假和轉校

話都無咁快,阿仔咁就返左一年學。由最初兩個月的萬分不願意,到之後習慣全日上學並和同學混熟,所有事情都像剛剛過去一樣。轉眼間在昨天便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暑假,縱然之後還有不少的變化正在等待著他。

在十一月時寫過一篇文章,講我們參加了一些半日班的面試,當時講到如果有機會我們也想由全日班轉去半日班。再講一次,現在的學校真的很好,讀了一整年,我們作為家長真的十分滿意,完全符合我們當初的期望,學生們總是開開心心地返學放學的。阿仔現在亦都很喜歡這兒,很喜歡這裡的校長、老師和同學。

但全日制學校的上課時間真的很長,上午九點返到下午四點半,放學返屋企隨便玩下,加埋沖涼食飯便差不多夠鐘訓覺。對於我們現在的家庭狀況,其實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空間去讓他在年幼是擁有更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而我們認為這種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比他在學校差。和家人一起也可讓他學到一些生活智慧及倫理關係,其實我們年幼時也是這樣在家人身上邊看邊學的。

當心儀的半日制幼稚園收錄了阿仔後,我們都有問過佢意見的,能夠在家食午飯和午睡,這兩個條件著實很吸引,他當時幾乎是立即答應轉校的。但近月和他說暑假後需要轉去另一間學校和有另一班同學時,他還是會露出萬般不捨的樣子﹝其實我們也不捨,但理性戰勝情感﹞。

這所心儀的學校算是區內名校,出名輕鬆小功課。我成日都覺得睇學生最實際,平時朝早返工都會撞到幾個呢間學校既學生,似乎都幾開心。阿仔個表哥前一年才在這裡畢業,他們亦落力推薦。

老實講,我們深知這個兒子比其他人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轉變﹝不論大小事項﹞,我們亦預計到轉校後的適應期並不易過,但我們還是堅持一試,分析上好處比壞處多,而我們在幫他報名及確認轉校時都有和他商量過。到時有咩都好,一家人一齊承擔啦,總會捱過的。

另一個轉變遲下再講。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小池塘內的大魚

踏入十一月,是本地幼稚園的收生面試高峰期。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從幼稚園開始至大學,孩子能夠入讀頂級名校必定是好事,對孩子的學業及將來的發展也會較好,但傳統智慧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人?

半桶水爸爸近日在看Malcolm Gladwell的David and Goliath,書內提到歷史上很多以弱勝強,以小克大,從不利因素發展出有利結果的個案,作者亦有分析當中的前因後果。書內其中一個挑戰傳統智慧的故事,便是本文章開頭所說的名校優勢。

作者Malcolm Gladwell首先分享了一個真實個案,當中主人翁從小熱愛科學,中學時期的科學相關學科也取得很好的成績,因此她亦分別獲得一所州內知名大學及一所世界聞名的頂級大學所收綠,根據傳統智慧,她選擇了那所世界聞名的大學。

在大學初期,她感嘆於身邊充滿智慧的人和物,並為身處其中感到十分高興。可惜慢慢下來,她開始發現跟不上進度,不論她付出多少努力,和身邊的同學的距離愈來愈遠,她甚至不明白同學和教授之間的討論。

她感到不甘心,她從小熱愛科學,一直以來也是優秀的學生,但現在圍在她身邊的,是來自世界各地,同樣地喜歡科學的天才。最後,她選擇了放棄從小熱愛的科學,轉修了其他科目。事隔多年,她說假如當日選擇了另一間大學,現在她可能還在追求她熱愛的科學。

當然,這些"假如"和"可能"的事後回想並不值得多作討論。Malcolm Gladwell之後分享了一些調查結果,用數字去解釋入讀名校並不是對所有人的將來有益處。

簡單咁講,作者將大學入學成績排序,在大部份一級名校內,即使是較弱的學生,他們的入學成績也是比次一級大學內最好的學生為佳,這亦合乎大眾一般理解。但調查發現,這班次級大學的一級畢業生,他們的學術成就卻比一級大學內的次級畢業生高得多!大家不要忘記,一級大學內的所有學生原本的成績也是比次級大學優勝的。

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信。當一級大學內較普通的學生看見身邊的同學每一個也比自己強,自信心及興趣也會逐漸減弱,開始認為自己其實並不適合於這學科作深入發展。另一方面,次級大學的一級學生,因為他們比身邊的人強,自信心及興趣會逐漸加強,亦會較得到教授的注意及指導,經過多年磨練,大有所成並不為奇。

Malcolm Gladwell指這現象在心理學稱為Big fish little pond effect,名稱本身已經解釋得好清楚,小池塘內的大魚。

半桶水爸爸對這現象很感興趣,因為這正正是發生了在我的身上。從小學至大學,我就讀的也不是名校,會考及高考也是只得到剛好足夠繼續升學的成績,但在當時的班內已經是名列前茅!

事後回想,除了幸運我實在想不到其他形容詞,假如我入讀的是競爭性較高的學校,早在中三我已經被踢走,可能十六歲已經投身社會(當然亦可能在十八歲那年開發了某個網頁而成為首富,反正拿A的學生最後也只會為拿C的學生打工。)

半桶水爸爸認為不應該盲目或強求進入名校,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像愛情一樣,對的人也需要對的時間,並不是所有人也適合從小進入戰場,保持孩子的自信及學習興趣,對他們的人生其實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