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小池塘內的大魚

踏入十一月,是本地幼稚園的收生面試高峰期。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從幼稚園開始至大學,孩子能夠入讀頂級名校必定是好事,對孩子的學業及將來的發展也會較好,但傳統智慧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人?

半桶水爸爸近日在看Malcolm Gladwell的David and Goliath,書內提到歷史上很多以弱勝強,以小克大,從不利因素發展出有利結果的個案,作者亦有分析當中的前因後果。書內其中一個挑戰傳統智慧的故事,便是本文章開頭所說的名校優勢。

作者Malcolm Gladwell首先分享了一個真實個案,當中主人翁從小熱愛科學,中學時期的科學相關學科也取得很好的成績,因此她亦分別獲得一所州內知名大學及一所世界聞名的頂級大學所收綠,根據傳統智慧,她選擇了那所世界聞名的大學。

在大學初期,她感嘆於身邊充滿智慧的人和物,並為身處其中感到十分高興。可惜慢慢下來,她開始發現跟不上進度,不論她付出多少努力,和身邊的同學的距離愈來愈遠,她甚至不明白同學和教授之間的討論。

她感到不甘心,她從小熱愛科學,一直以來也是優秀的學生,但現在圍在她身邊的,是來自世界各地,同樣地喜歡科學的天才。最後,她選擇了放棄從小熱愛的科學,轉修了其他科目。事隔多年,她說假如當日選擇了另一間大學,現在她可能還在追求她熱愛的科學。

當然,這些"假如"和"可能"的事後回想並不值得多作討論。Malcolm Gladwell之後分享了一些調查結果,用數字去解釋入讀名校並不是對所有人的將來有益處。

簡單咁講,作者將大學入學成績排序,在大部份一級名校內,即使是較弱的學生,他們的入學成績也是比次一級大學內最好的學生為佳,這亦合乎大眾一般理解。但調查發現,這班次級大學的一級畢業生,他們的學術成就卻比一級大學內的次級畢業生高得多!大家不要忘記,一級大學內的所有學生原本的成績也是比次級大學優勝的。

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信。當一級大學內較普通的學生看見身邊的同學每一個也比自己強,自信心及興趣也會逐漸減弱,開始認為自己其實並不適合於這學科作深入發展。另一方面,次級大學的一級學生,因為他們比身邊的人強,自信心及興趣會逐漸加強,亦會較得到教授的注意及指導,經過多年磨練,大有所成並不為奇。

Malcolm Gladwell指這現象在心理學稱為Big fish little pond effect,名稱本身已經解釋得好清楚,小池塘內的大魚。

半桶水爸爸對這現象很感興趣,因為這正正是發生了在我的身上。從小學至大學,我就讀的也不是名校,會考及高考也是只得到剛好足夠繼續升學的成績,但在當時的班內已經是名列前茅!

事後回想,除了幸運我實在想不到其他形容詞,假如我入讀的是競爭性較高的學校,早在中三我已經被踢走,可能十六歲已經投身社會(當然亦可能在十八歲那年開發了某個網頁而成為首富,反正拿A的學生最後也只會為拿C的學生打工。)

半桶水爸爸認為不應該盲目或強求進入名校,特別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像愛情一樣,對的人也需要對的時間,並不是所有人也適合從小進入戰場,保持孩子的自信及學習興趣,對他們的人生其實更為重要。